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

197的午後

縣道197簡介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197縣道全長約60公里,北起池上,南迄台東市石川,全長約60公里,公路迂迴於山野間,大致與9號省道平行,沿途所經盡是純樸小村,台東縣政府已將其規劃為"野遊景觀道路"。

由池上出發,公路沿著卑南溪谷地而行,四周平野寬闊,是素享大名的"池上米"故鄉,過電光、寶華,經泥岩裸露的惡地及人造林後,便深入山區,眼前轉為高台的茶園景象,而拔起於陵背的都蘭山,一路伴隨遊人來到台東市。

車過鸞山,漸漸進入兩山夾峙的谷地,石峰羅列的小黃山及寸草不生的月世界展現在眼前。富源以南,山勢漸緩,青蔥牧野漸入眼簾,縣道旁的羊肉爐店內裡人聲沸騰。續往南行,大洋橫亙眼前,遠在海天深處的綠島,若隱若現。路右側,造型渾圓的石頭山,將綿延的海岸山脈,收結於卑南溪畔,197縣道之旅亦在此畫下句點。

縣道197地圖


到萬安找好米
稻米原鄉館原本是萬安村的肥料倉庫後來經過社區總體營造,轉型成為稻米原鄉館,這裡簡介著萬安村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及器具,並提供米文化導覽解說,米食DIY等,到達的時候剛好休館,但是裡面的工作人員還是很熱情的歡迎我們進門參觀。P1060608P1060671P1060633P1060622P1060620


兩光的媽媽
一進門猛然想起小人餵食時間已到,把餵食「機絲」一一擺放桌上,小人眼睛猛一亮,為娘當下心一驚,因為萬事具備,只欠奶瓶……哈-_-!

還好小人已經稍稍學會用吸管跟直接杯食,但是找到的吸管太長,還得跟原鄉館的工作人員借把剪刀,在此要謝謝各位組員七手八腳幫忙
^^。服侍小人勉勉強強喝完一半的牛奶,接下來就是小人最快樂的時候,因為怕她餓著,沿路上就餅乾、麵包拼命餵食。這個教訓是告訴我們,下次出門只要帶乾糧跟水就好。
P1060636
未命名--3P1060613


萬安社區的有機農業
池上的萬安社區位於197縣道的起點。老祖宗傳下來的「稻鴨共育」智慧方法,讓無農藥的有機耕作得以實現,靠可愛的鴨子幫忙,將鴨子趕到稻田吃雜草,而鴨群的排泄物則是最好的有機肥。不過去的時候,只見鴨子無所事事搖頭晃腦閒逛,稻禾已欣欣向榮綠油油。

P1060661
P1060674
P1060643
P1060673

4.5公里咖啡
台東197線道上的一家咖啡店;4.5公里,是店名也是位置;開車的人很容易錯過這間不起眼的古厝,可惜主人不知上哪蹓躂了,徒留自家神明看門。
P1060705
P1060683

197 可以有什麼樣的產業呢?
縣道197給我的第一個印象跟絕大部分台灣鄉間純樸農村的觀感相同:農田、老人、寂靜還有無聊(不知道為什麼,突然想到東石人很鄉愿的團結…),
所有的一切都被凝結在這個時刻,成為時間的標本。星期六的下午,連一部對向來車也沒有,實在無法想像這樣的環境可以提供何種元素,吸引什麼樣的人來。但是縣道197卻是一條很適合騎單車漫遊的路線, 一個人騎著車, 一路看著天和地, 沿途罕見人跡,這段路坡段起伏甚大對單車騎士(像我這種肉腳就不用提了)而言,可以好好鍛鍊肌肉與意志力,是一個很好的休閒活動。

在看了2008.4月份的遠見雜誌後,才發現,原來我們眼中的平實無華,卻是他人眼中的珍寶。
也許197可以朝著下列的目標前進:
1. 有機耕作,同時這也是台灣農村的一條出路,休閒農業的商機也自此浮現。

2. 發展身心療養的旅遊市場,搭配周圍的有機產業,提供享用有益身心健康的有機產物。如捷克的瑪麗安斯凱-有名的溫泉療養聖地,沒有灰濛濛的天空與古典美感的建築物,只有青翠的綠意與具有療效的溫泉,連附近許多德國人年老之後,都會到此處安度晚年,進行療養。

3. 推廣第三代的觀光-返璞歸真,無期無為,不期待做什麼,也不準備做什麼,那是「go somewhere to do nothing」。例如許多外國人會到一個地方追求心靈沈澱,如到峇里島上,住在山上一晚1000美元的飯店,只要看風景、看書、休息、做SPA,住一週後離開。這類旅客他們只是想離開煩悶的環境,找個完全放鬆的地方。(2008.04 P78遠見雜誌)

P1060694P1060703
P1060701

P1060565P1060599 P1060564

 

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

關山電光現地觀察與文化及休閒產業元素分析


一、 地區的文化

電光古稱雷公火,日治時期,改名為「日出」。雷公火地名的由來,是因為當時這一帶常見火光出現,有如螢光,距離地面約一個人的高度,會移動變化,但不會燃燒,非常奇特,雷公火的現象,在民國50年代工業化以後消失了,原因不明。
關山鎮電光里取名「電光」,不是因為經常打雷閃電,而是這裡有用電石製成著名的竹炮,聲音震耳欲聾有如雷聲而得名。一百五十年前被用來嚇走清朝軍隊,深具歷史意義, 西元一八六七到一八七O年間,清廷派軍隊攻打電光部落,當時清廷軍隊已有火槍及火炮。而電光部落只有刀子,面對強敵,部落青年用刺竹筒發明竹炮。但竹炮打出的是空包彈,不具殺傷力,聲音響亮,只能虛張聲勢,來犯的清兵誤以為電光部落也有強大的火力,因而被嚇退。

二、 休閒產業的元素
1.地區的區位
據記載清康熙時代屬未開發之荒野,後為阿美族同胞所棲息,於清光緒年間,始有平埔族人與漢人由本省西部初次移住,著手開墾,從事農耕。
2.在地人口數與組成
未命名--2
3.文化元素
  居民多為阿美族。目前有國小一所。

4. 休閒產業發展現況
(1) 體驗阿美族的傳統技藝:竹炮、捕魚、做酒釀、下田插秧與織布。
(2) 電光泥火山,極具研究教學價值。

5.休閒產業發展特色
(1) 幽美風景,配合人工輕微開發,可成為許多小型的觀光遊憩或徒步區。
(2) 發展有機休閒農業
電光社區目前有近十公頃的稻田採用有機栽培,其中彭武麟就占了三點四公頃,從11月中旬開始,在他的有機稻田旁的山坡叢林裡,一入夜就湧現點點黃綠色螢光,甚至飛進社區的農宅,甚至在197縣道兩旁的雜樹叢裡就可輕易見到牠們的蹤跡農田的開發,加上大量使用農藥,使得幼蟲的主食小蝸牛數量大幅減少,連帶影響到螢火蟲的生存。最近幾年,有些農民接受了有機觀念,不噴農藥,逐漸恢復自然環境,螢火蟲又開始多了起來,讓「電光」社區名不虛傳。

台197線慢走漫遊體驗

台東鄉間有許多大自然的獨特景觀,三五好友相約戶外漫遊,由台197線池上鄉萬安社區往南遊覽,離開省道轉入縣道,豁然開朗土地平曠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屬,阡陌交通雞犬相聞。時值初春,大自然生氣盎然,數位農民朋友在田中除草,相伴工作話家常,語絲間斷散布和諧快樂。 
002


再走一段翠綠的鄉間小路,山坡上立著「慢走漫遊」意象看牌,,心想「禽鳥知山林之樂,而人不知也」,不知不覺放慢腳步,逐漸融入農村生活。

001


前方左側古樸的莊園是「稻米原鄉館」,館內有介紹池上鄉優質米,以前的牛車、輾米機仿弗回到60年代的農村場景,館內擺設古色古香,拜訪當日並未營業,但同遊之小朋友肚子巳飢腸轆轆,向老闆借地方,泡牛奶給小朋友喝,老闆在閒聊時,介紹本身在萬安磚窯場尚有提供住服務,方便遠地旅客,真是貼心。
003

004

005


與主人道謝後,徐徐向南行。有一群白鵝正優閒的伸長脖子喝水,似乎未察覺我們的到訪。在自然無污染的環境下成長,相信連動物的情緒也相對的穩定,揮別白鵝後,循綠踏青。

007

006


走到縣道4.5公里處,竟然有間招牌4.5公里的咖啡店,看著門前的花花草 草,想必店主人定是性情中人。 店門口擺設生氣映然,有許多綠色植物,及造型可愛的陶器,也有賣些小吃,剛好可以休息一下,幾翻敲門,無人相應,只好四周逛逛。
鄉下地方果真平和,無人管理亦無鐵門,店門左側滿佈盛開的各色花朵, 後方右側有含苞的蓮花生態池。如此優質的鄉居生活,主人應是去睡午覺了,看不到人,只好自已猜想,希望下次造訪時,得以會見!

008

009

010

011

012

014

013


經過振興村時,村口有象徵先人生活的意象圖騰,振興村的泥水溪有來自花蓮縣瑞穗富源村的阿美族人,早期居住在北邊的山谷,過著種植水田為主的農耕生活。村口有幾個小朋友在玩滑板車,沒有大人陪伴,跟都市照顧孩子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,這也是純樸的農村才有的生活安全惑。

015


進入電光村時,道路兩旁的牆上有著鮮明的圖案,應是政府補助興建的,走在街上好像穿梭在兩個不同的世代間,其與現代電線比鄰顯得相當突兀;不禁想起古老地層的泥火山,不也同時存在富庶的農村土地,也就欣然接受了。前方有個叉路,不知應往那個方向,就下車問路,小雜貨店內有數人在閒聊,有位好心的長者告訴我們,當地民以阿美族及客家人為大部份,種植水稻務農為生,熱心的從小雜貨店聊到馬路上,並說沿著雙黃線,可經過泥火山入口,謝過客家阿嬤後,繼續南行。

016

017

途經電光牌樓登高遠眺,綠色田野舖鋪陳,不愧是稻米之鄉,其中最快樂的應是同遊中年紀最小的伙伴,看她的笑容就可知道,「嘿!嘿!嘿!───樂不可支」。

018

019

020

隨著車子上坡、下坡,好像未看見指示牌,加上已近黃昏天色漸暗,依同學資訊似乎還要走上一段路,只好打道回府,擇日再訪幽探勝,台197線萬安至電光路段,道路平整適合單車旅遊,坡度起伏在400公尺內,車流量稀少,單車踩踏可安全無虞。沿途景觀秀麗,有稻米原鄉美味、花草咖啡、同學朋友相伴,更重要的是優閒快樂的心情,親自體驗當能「健康、自然、 歡樂滿行囊」。

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

社區意象

鄉下的社區因該就是指”庄頭”,少不了的會有:活動中心、伯公或廟宇、柑仔店,這是我的印象,在參訪縣道197沿線幾個聚落電光、萬安等找到ㄧ些元素,其實說這裡有多美,真的很不以為然,因為我天天都在看阿,只要再台東任一山腳下就是這樣(鯉魚山不算)。

路標 : 路標是給遊客看的,第幾鄰…也是給遊客看的 ?


image001


image003


image002




垃圾不落地 : 是防狗咬,資源回收、廚餘…NO

image004


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的改善用磚片、沙子、小石頭做成的多重過濾人工濕地
image005


農村的生態、景點 :


image006


image007


image009


image008


李子、銀河歡 :  外來入侵種對於本土生態的衝擊


image010


image011


文化融合:糧倉、廢廟、原民線條、拼裝農車。


image012


image014


image013




image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