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

關山電光現地觀察與文化及休閒產業元素分析


一、 地區的文化

電光古稱雷公火,日治時期,改名為「日出」。雷公火地名的由來,是因為當時這一帶常見火光出現,有如螢光,距離地面約一個人的高度,會移動變化,但不會燃燒,非常奇特,雷公火的現象,在民國50年代工業化以後消失了,原因不明。
關山鎮電光里取名「電光」,不是因為經常打雷閃電,而是這裡有用電石製成著名的竹炮,聲音震耳欲聾有如雷聲而得名。一百五十年前被用來嚇走清朝軍隊,深具歷史意義, 西元一八六七到一八七O年間,清廷派軍隊攻打電光部落,當時清廷軍隊已有火槍及火炮。而電光部落只有刀子,面對強敵,部落青年用刺竹筒發明竹炮。但竹炮打出的是空包彈,不具殺傷力,聲音響亮,只能虛張聲勢,來犯的清兵誤以為電光部落也有強大的火力,因而被嚇退。

二、 休閒產業的元素
1.地區的區位
據記載清康熙時代屬未開發之荒野,後為阿美族同胞所棲息,於清光緒年間,始有平埔族人與漢人由本省西部初次移住,著手開墾,從事農耕。
2.在地人口數與組成
未命名--2
3.文化元素
  居民多為阿美族。目前有國小一所。

4. 休閒產業發展現況
(1) 體驗阿美族的傳統技藝:竹炮、捕魚、做酒釀、下田插秧與織布。
(2) 電光泥火山,極具研究教學價值。

5.休閒產業發展特色
(1) 幽美風景,配合人工輕微開發,可成為許多小型的觀光遊憩或徒步區。
(2) 發展有機休閒農業
電光社區目前有近十公頃的稻田採用有機栽培,其中彭武麟就占了三點四公頃,從11月中旬開始,在他的有機稻田旁的山坡叢林裡,一入夜就湧現點點黃綠色螢光,甚至飛進社區的農宅,甚至在197縣道兩旁的雜樹叢裡就可輕易見到牠們的蹤跡農田的開發,加上大量使用農藥,使得幼蟲的主食小蝸牛數量大幅減少,連帶影響到螢火蟲的生存。最近幾年,有些農民接受了有機觀念,不噴農藥,逐漸恢復自然環境,螢火蟲又開始多了起來,讓「電光」社區名不虛傳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