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再走一段翠綠的鄉間小路,山坡上立著「慢走漫遊」意象看牌,,心想「禽鳥知山林之樂,而人不知也」,不知不覺放慢腳步,逐漸融入農村生活。
前方左側古樸的莊園是「稻米原鄉館」,館內有介紹池上鄉優質米,以前的牛車、輾米機仿弗回到60年代的農村場景,館內擺設古色古香,拜訪當日並未營業,但同遊之小朋友肚子巳飢腸轆轆,向老闆借地方,泡牛奶給小朋友喝,老闆在閒聊時,介紹本身在萬安磚窯場尚有提供住服務,方便遠地旅客,真是貼心。
與主人道謝後,徐徐向南行。有一群白鵝正優閒的伸長脖子喝水,似乎未察覺我們的到訪。在自然無污染的環境下成長,相信連動物的情緒也相對的穩定,揮別白鵝後,循綠踏青。
走到縣道4.5公里處,竟然有間招牌4.5公里的咖啡店,看著門前的花花草 草,想必店主人定是性情中人。 店門口擺設生氣映然,有許多綠色植物,及造型可愛的陶器,也有賣些小吃,剛好可以休息一下,幾翻敲門,無人相應,只好四周逛逛。
鄉下地方果真平和,無人管理亦無鐵門,店門左側滿佈盛開的各色花朵, 後方右側有含苞的蓮花生態池。如此優質的鄉居生活,主人應是去睡午覺了,看不到人,只好自已猜想,希望下次造訪時,得以會見!
經過振興村時,村口有象徵先人生活的意象圖騰,振興村的泥水溪有來自花蓮縣瑞穗富源村的阿美族人,早期居住在北邊的山谷,過著種植水田為主的農耕生活。村口有幾個小朋友在玩滑板車,沒有大人陪伴,跟都市照顧孩子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,這也是純樸的農村才有的生活安全惑。
進入電光村時,道路兩旁的牆上有著鮮明的圖案,應是政府補助興建的,走在街上好像穿梭在兩個不同的世代間,其與現代電線比鄰顯得相當突兀;不禁想起古老地層的泥火山,不也同時存在富庶的農村土地,也就欣然接受了。前方有個叉路,不知應往那個方向,就下車問路,小雜貨店內有數人在閒聊,有位好心的長者告訴我們,當地民以阿美族及客家人為大部份,種植水稻務農為生,熱心的從小雜貨店聊到馬路上,並說沿著雙黃線,可經過泥火山入口,謝過客家阿嬤後,繼續南行。
途經電光牌樓登高遠眺,綠色田野舖鋪陳,不愧是稻米之鄉,其中最快樂的應是同遊中年紀最小的伙伴,看她的笑容就可知道,「嘿!嘿!嘿!───樂不可支」。
隨著車子上坡、下坡,好像未看見指示牌,加上已近黃昏天色漸暗,依同學資訊似乎還要走上一段路,只好打道回府,擇日再訪幽探勝,台197線萬安至電光路段,道路平整適合單車旅遊,坡度起伏在400公尺內,車流量稀少,單車踩踏可安全無虞。沿途景觀秀麗,有稻米原鄉美味、花草咖啡、同學朋友相伴,更重要的是優閒快樂的心情,親自體驗當能「健康、自然、 歡樂滿行囊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